春季河蟹養殖管理的技術要點 |
2022-03-22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蘇省河蟹產業技術 瀏覽量: 1495 次
我要評論 |
| 春季是河蟹養殖的關鍵時期之一!耙荒晁募驹谟诖骸,農事要緊跟,萬物生長,整體天氣回暖,這個階段雨水增多,變化無!瓕π诽辽a尤為不利;加上近期江蘇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不斷肆虐,對河蟹養殖和市場供應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為切實提高蟹塘一殼前后管理水平,本文將從水位調控、餌料投喂、水草養護、營養補充4個方面為廣大養蟹的朋友們提供一些技術借鑒。
一、水位調控  
蟹苗投放后,池塘水位控制60-80cm,主要可以抑制青苔滋生,降低殺青苔的風險;另外還可以促進池塘保溫,讓河蟹早開食。
每年這個階段,一般都會遇到突然連續降溫(俗稱“倒春寒”)或蟹塘溫差過大,有條件的要提前加深水位至80cm左右,以保持池塘底部水溫相對穩定,降低河蟹應激反應。這樣做主要好處有3個: 
(1)有利于增加河蟹的覓食和活動,促進河蟹體質恢復和生長。 (2)有利于河蟹首次順利蛻殼,減少池塘溫差過度帶來的應激風險。 (3)有利于擴大蟹塘水體空間,防止溶氧不足和青苔滋生。

近期由于冷空氣活動頻繁(最近幾天氣溫只有4-7℃),很多蟹塘由于水位偏淺,沒有及時加深水位,蟹塘水體溫差太大,尤其在一殼前的關鍵蛻殼期,剛投放的蟹苗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應激反應,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二、餌料投喂  
這個階段蟹苗體質相對偏弱,可選用蛋白含量較高(不低于40%)的優質配合飼料進行投喂。一殼前的蟹苗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很高,充足營養物質能夠保障蟹苗脫殼的成活率、翻倍率。同時根據河蟹的生長特點和營養需求,可以配合使用新鮮腥味較大的動物性餌料或發酵料進行誘食,促進河蟹攝食和生長。
連續晴好天氣情況下,適時投喂飼料,投喂量控制在體重的1%左右,并及時檢查攝食情況,同時根據氣溫變化和天氣情況及時調整飼料投喂量。 另外,很多蟹塘這個階段開始投放螺螄。螺螄一方面作為河蟹的優質動物性餌料,河蟹喜食,有利于恢復體質;另一方面能夠凈化養殖池塘水質,尤其早期池塘藻類和水草凈化功能較弱。但螺螄一次性投放過多,容易造成水體清瘦,為青苔大量繁殖創造有利條件。建議根據池塘水質情況,在清明前投放螺螄50-100公斤/畝,甚至不投放螺螄。
三、水草養護  
“養蟹先養草”已經形成共識,先種草,再放苗,但很多人在蟹苗下塘后管護水草不到位,水草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無法給河蟹一個優良的隱蔽環境,影響了河蟹一殼前的生長。

 以伊樂藻為例,移栽后主要會出現2個問題:
(1)伊樂藻出現生長速度慢,這是前期水溫低,移栽時可以加大一點種植量,充分發揮水草功能。 (2)伊樂藻醒棵慢、白根少,甚至出現葉面發黃、泥漬多等,主要是沒有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或追肥不夠,導致水草營養不良。 針對伊樂藻的養護,建議在這個階段做好2個工作: (1)迅速使用長根肥,促進水草快速生根,以長出白根為宜。 (2)及時補充碳源肥,促進水草快速發棵,促進莖葉粗壯。
四、營養補充   
1、養護肝臟
肝臟是河蟹體內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承載著河蟹全身機能的運轉。肝胰臟是否健康是一殼成活率低、翻倍率低的主要原因。 對于大多數蟹塘來說,蟹苗經歷了一個寒冬,體能消耗大,肝臟不飽滿,肝臟功能一定程度受損。還有部分蟹塘,由于使用農藥清塘、殺蟲等,蟹塘殘留毒素清除不徹底,導致河蟹肝臟受損。

  一旦發現肝臟出現輕度病變或壞死等現象,及時迅速修復受損肝細胞,恢復肝臟正常功能。(如內服天然植物等肝臟修復劑1-2個療程,迅速恢復肝臟功能,確保河蟹肝胰臟飽滿紅潤。)
2、促進消化
 一殼前河蟹不但攝食量少、攝食差,而且消化系統不健全,導致有些蟹苗體質慢慢變差,甚至出現零星死亡,這也是很多人忽視的損苗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用發酵料定期拌料,誘食促消化,促吸收促生長。 3、補充鈣質
在河蟹一殼即將臨近或出現零星蛻殼,及時補鈣補鎂,確保河蟹體內有足夠鈣質積累,減少蛻殼不遂、軟殼蟹等。
采用兩次補鈣法,蛻殼期間補2次,發現蟹殼時補1次,蛻殼高峰時補1次,補充足夠的鈣鎂和能量,提高同步率、翻倍率,減少互相殘殺,縮短蛻殼間隔時間,方便管理。
 希望所有養蟹的朋友們,在選好苗、放好苗的基礎上,一殼前后切勿粗心大意,做到細心操作、精心管理,提高蟹苗成活率和翻倍率,確保全年養殖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余健、李建、葉建生,江蘇河蟹產業技術體系泰興推廣示范基地、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
|
|
|
資訊分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