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網箱養殖大黃魚混合感染真鯛虹彩病毒和弧菌 [閱讀率:8367] | 10-28 |
[病例615]福建寧德霞浦區一海區網箱養殖場,有3口網箱養殖大黃魚,網箱規格10m×10m×5m(圖1),2021年5月每個網箱放養魚苗4萬尾,投喂顆粒飼料和冰鮮魚,養殖到7月下旬,大黃魚平均規格達20尾/斤。 7月21日,大黃魚開始發病,死魚幾十尾,當天停料。 7月22日,死魚上百尾;23日,死魚700多尾;24日,死魚1000多尾;25日死魚3000多尾?蛻魬岩墒遣《靖腥,未用藥處理。 7月26日上午10點現場調查取樣,用哈希溶氧儀測定水溫28.0℃,溶解氧4.83mg/L,飽和度73.1%,鹽度計測定水體鹽度35‰,快速水質測試盒測定pH值8.4, [查看詳情] |
黃花魚突然大量死亡,究竟什么鬼在搞事情…… [閱讀率:60052] | 05-09 |
一、背景問題介紹4月開始,氣溫明顯上升,水溫也逐漸升高,斗門養殖魚塘水溫達到20-26度。4月期間,斗門黃花養殖魚塘陸續出現了好幾塘黃花(美國紅魚)突然大量死亡的情況,據了解,往年這個時候也有較多類似死魚情況發生,而多數出事魚塘各項水質指標均正常,死魚原因令廣大黃花養戶困惑不已。為了探索黃花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海龍技術服務團隊通過塘頭跟進,對發病原因進行了調查。[imG]upload/article/a2017050921395887.jpg[/imG]二、發病魚塘調查通過對發病魚塘水質進行檢測,pH、氨氮、亞鹽在正常范圍內,鹽度在2格(水體比重1.002)以上。[imG]upload/arti [查看詳情] |
“閩優1號”大黃魚養殖技術要點 [閱讀率:55116] | 01-17 |
品種來源:“閩優1號”起始親本為1998年秋至1999年春在寧德市官井洋采捕野生魚種,在網箱中培育成的親魚。該品種由集美大學、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培育。審定情況:已通過省審和國審。審定編號:GS-01-005-2010。特征特性:大黃魚“閩優1號”形態特征和其他養殖大黃魚品系基本相似,不同之處表現為體色偏黃,體型較為接近野生型 (圖1)。大黃魚“閩優1號”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水體的pH、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亦有較強的忍受力。養殖推廣試驗證明,適宜各種養殖模式,包括適應網箱養殖、圍網養殖、室內工廠化養殖和池塘養殖。經過多年選育,大黃魚“閩優1號”部分基因得到純化,在微衛星LYC0002 [查看詳情] |
配合飼料這么牛?養大黃魚居然能比鮮料快一倍! [閱讀率:65672] | 12-02 |
“真不敢相信!”養殖大黃魚多年的老葉看著數據連連贊嘆——經過25天的投喂對比,吃鮮料的大黃魚增重37%,而吃天邦全熟化精制大黃魚飼料的增重80%!速度快了一倍多!繼續算下去,吃鮮料的大黃魚平均每個網箱的成本在一萬元左右,而吃飼料的僅僅不到九千!寧德是大黃魚的核心養殖區,年產大黃魚近13萬噸左右,占到全國的九成以上。多年來在養殖戶甚至一些專家學者口中,大黃魚飼料研發不成熟,養黃魚成本高長不快已經形成近乎頑固的理念,所以現在投喂還主要以鮮料為主,僅僅在鮮料行情價格比較高的時候,才會臨時吃飼料替代一下!斑@和大量低價低質料橫行有關”,寧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片區經理馬睿指出,“飼料比不過鮮料成為養 [查看詳情] |
藍藻毒素導致黃魚慢性中毒死亡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58870] | 01-09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一村梁老板有意養殖3個月的黃花魚養殖池塘,6畝水面,1.5米水深,放苗10萬,目前約3-4兩,藍綠色水,整塘微囊藻;亞硝酸鹽0.1mg/L,氨氮無,上午9點溶解氧9.5mg/L,每天死魚10條左右。 9月3日,客戶反映魚“炸塘”,到塘頭觀察發現全塘微囊藻,必須先從水質處理下手,當即建議:“氧速保(2瓶)+蟲藻易克(5包)”,開齊4臺增氧,晚上停料。 9月4日,早上吃料正常,死魚10條,下風口有死藻泡沫,微囊藻減少三分之二 9月5日,“優肽(5包)+速解安(5包)”,微囊藻僅下風口有少量,死魚3條 9 [查看詳情] |
一例黃花魚慢性死亡惡化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58788] | 01-07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二村馮老板一黃花魚養殖池塘,水面約9畝,水深約1.6m,增氧配置6臺,魚平均約6兩,7月初開始出現以爛頭、偶見爛身為主要癥狀的死亡,死亡高峰約200多條,以聚維酮碘加黃連等中藥制劑外潑,死亡控制每日約20條。7月中旬連續數日悶熱無風天,水質逐漸渾濁,下風口出現大量泡沫,死亡量逐漸增加至100多條,水質檢驗,亞硝酸0.25mg/L,氨氮0.6mg/L。 7月30號,外潑“碧水安(8支)+速解安(5包)+營養快線(10包)”;次日起每兩天干撒“底居安(3包)+底加氧(3包)”,同時減少投喂 8月4號,水面泡沫明顯減少,渾濁不明顯,死亡量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技術操作規程與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63417] | 10-29 |
[imG]upload/article/a2014102917214868.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15414.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20193.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4102917220861.jpg[/imG]本PPT由廣東粵海飼料集團 工程中心 提供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60573] | 08-12 |
□廈門惠盈動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黃魚屬石首魚科,黃花魚屬,俗稱黃瓜魚、黃魚、黃花魚等,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因其暖水性、廣食性、生長快、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和經濟效益好等特點,一直是我國東南沿海主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之一,主要養殖區分布在福建和浙江。隨著大黃魚人工工廠化育苗的成功,大黃魚海水網箱養殖規模蓬勃發展,已成為目前我國海水養殖魚類單一品種之首,這里重點介紹其常見病害的防治。一、肝膽綜合癥流行時間:流行于8~10月份高溫期。病因:主要是投喂變質的冰鮮餌料或過量投喂。癥狀:病情較輕的病魚在體表上一般無明顯的器質性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體色變淡,胸鰭、腹鰭及背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常見病白點病及其防治方法 [閱讀率:66164] | 08-12 |
作者:福建省連江縣馬鼻鎮農業服務中心 陳如潮大黃魚為石首魚科黃魚屬,俗稱黃瓜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福建省獨具特色的海水網箱養殖的主要品種。羅源灣位于福建羅源縣東南部,半封閉型海灣,潮汐動力強,灣內水面平靜,海床格局穩定,是水產養殖的良好場所。近幾年來隨著人工網箱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養殖密度高、網箱布局不合理以及羅源灣養殖環境變化,導致養殖病害頻繁發生,限制了人工養殖大黃魚的發展。其中寄生蟲的危害重以白點病的危害最為嚴重,成為制約大黃魚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據調查,2005~2010年,白點病均引起了羅源灣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就大黃魚的刺激隱核蟲引起的白點病進行介紹。1、病原及 [查看詳情] |
白點病引起大黃魚大量死亡有什么好辦法解決嗎 [閱讀率:58841] | 08-06 |
福建寧德大黃魚養殖戶何老板:我今年投春苗120萬只,上月中旬點苗還有15萬只。因我們這邊每年都會發生白點病,引起大黃魚大量死亡,公司可以提供一些預防措施建議嗎?(11月2日)答復:寧德地區大黃魚每年爆發白點病引起大量死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當地養殖的海區底質受到嚴重的污染所致。前些年當地養殖大黃魚基本不用人工配合飼料,而是大量使用冰鮮魚,由此對海區底質造成十分嚴重的污染,雖然目前大黃魚養殖已基本改用人工配合飼料,但海區的污染仍然存在,因此要徹底解決當地大黃魚的病害問題,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對海區進行清污或等待海區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漸漸消化掉這些污染物(這一般需要漫長的時間)。 [查看詳情] |
海水網箱繁殖淺色黃鮕魚技術 [閱讀率:58677] | 07-2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4072416431587.jpg[/imG][/center] 作者:廣東省饒平縣展雄水產品有限公司 鄭友拉 鄭國平 劉妙君 劉世創 李少彬 廣東省饒平縣海洋與漁業局 詹華山/文圖 淺色黃姑魚(Nibea coibor)又名白奈,是一種優質肉、鰾兼用型鮸魚類魚種,魚肉可加工成速凍生魚片,魚鰾可加工成速凍鮮魚鰾或加工成魚膠,淺色黃姑魚膠的食、藥用價值高,價值比普通鮸魚膠高3倍~4倍,是一種較有發展前景的網箱養殖優良品種! ○B殖的淺色黃姑魚苗多來源于野生捕撈,由于長年捕撈,野生資源逐步減少,養殖的魚苗緊缺,影響了規; [查看詳情] |
一例大黃魚肝膽綜合癥的成功處理方案 [閱讀率:13261] | 06-23 |
1 池塘基本情況2010年7月底、福建霞浦,用網箱在海水里養殖大黃魚,已養半年了,天氣較好,氣溫33度左右.水溫26度沒什么大的變化,但由于他這里的養殖密度較大,今年水體污染也較嚴重,這兩天開始發現有魚體死亡,但不是大面積死亡,就發現幾條死亡。拿了幾條魚上來檢驗,鏡檢腮絲跟鰭條沒發現有寄生蟲,減開魚體觀察,體表無損,肌肉暫無充血,腹腔有積水,肝膽腫大,用手一碰易碎 ,肝臟變白跟土黃色., 膽管腫大,膽汁變深綠跟黑色.腸道粘液較多.嚴重的肛門紅腫.有一條魚呈斑塊狀黃紅白色相間,形成明顯的“花肝”癥狀。分析情況,由于他們長期在飼料中添+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類的,這段時間投喂新鮮餌料少了,多喂高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配合飼料喂養效果 與冰鮮魚無異,成本甚低 [閱讀率:10997] | 06-06 |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大黃魚人工繁育成功,大黃魚產業產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由原來的海洋捕撈步入人工養殖時代。目前,大黃魚是我國網箱養殖產量最大的魚類品種,年產已達到7~10萬t,2012年年產量甚至超出13萬t。如此龐大的產量在飼料的使用上卻不及20%,這是大黃魚產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因此,本刊特邀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張文兵,談談大黃魚營養研究和配合飼料開發的進展,以下是他的個人陳述。配合飼料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 大黃魚是我國四大海水經濟魚類之一,有“海水國魚”的美名。2012年,全國大黃魚養殖產量超過了10萬t。然而,目前大黃魚養殖仍然以投喂鮮雜魚為主,配合飼料的普及率只有10% [查看詳情] |
一例大黃魚細菌性腸炎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7428] | 06-05 |
1 池塘基本情況時間:2010年7月中旬地點:福建寧德,一漁排養殖處;厩闆r:這幾天的天氣較好,氣溫較高平均每天都有34度左右, 水溫26度左右,4m×4m的網箱,養殖30畝,有三個網箱里的病魚已沒什么食欲。已經兩天食量很少,每天有幾條死魚,拿到兩條病魚上來做檢驗,觀察到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腫脹,身上呈現紅斑, 體表皮膚鱗片完整無缺,肛門有些紅腫。鏡檢沒發現有寄生蟲,腮部完整充血,剪開魚體腹部可見腸壁充血發炎,腸道有潰爛并伴有淡黃色的粘液.經觀察病魚初步認定為細菌性腸炎.病原:一種點狀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2 治療情況處理方法:1、嚴禁投喂腐敗變質餌料;2、發病高峰期定期在餌中添加大蒜素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爛鰭病赤皮病水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540] | 10-20 |
1.爛鰭病 防治方法:用0.4×0.000001-l×0.000001濃度的紅霉素藥浴3天。 2.赤皮病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l×0.000001掛袋藥浴3天。 3.水霉病 防治方法:用3%濃度的氯化鈉藥浴2~5分鐘。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常見病貝氏登史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7423] | 10-20 |
病魚體表有白點,繼而白點擴大成片呈白斑狀,攝食明顯減少,死魚體表破爛不堪、粘液增多,鱗片脫落,眼受損。 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浴殺滅病原體效果較好且無副作用,浸浴時間視魚體耐受情況而定。 [查看詳情] |
大黃魚秋苗細菌性爛鰓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7972] | 01-04 |
近日,福建省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了解到今年秋季下排的大黃魚苗在部分海區出現大批量死亡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到發病嚴重的福安大坑養殖區進行診治。 在大坑33號漁排,養殖戶王老板向技術人員講述了魚苗發病的情況,大約10天前,發現部分秋苗開始在水面漫游,出現缺氧的癥狀,不久便死亡,當時量較少,沒有在意。近兩三天這種癥狀的苗突然大增,攝食量大減,并出現紅頭癥狀,同時部分腐爛的苗也從網箱底部浮起,今年下排的28萬尾魚苗已經損失約10萬尾。相鄰的漁排損失更為嚴重,死苗過半。 技術人員經過對病苗的檢查,發現病苗鰓絲都嚴重失血,呈現淺紅或灰白色,鏡檢發現鰓絲腫大,有的鰓絲末端膨大成泡狀, [查看詳情] |
黃姑魚土池生態育苗技術 [閱讀率:7849] | 12-27 |
(1)池塘條件:育苗池塘為三疣梭子蟹的養殖池塘,面積5畝,池塘水深2m,軟泥底質,池塘中間設排污口。配合提水機械,水車增氧機一臺,魚苗用水為無污染的自然海水,鹽度26~27,pH值7.8~8.0,在蓄水池塘中沉淀48h,用60目篩絹過濾泵入到育苗池塘中。(2)清塘和發塘:用漂白粉40g/m3進行全池潑灑消毒,同時用高濃度漂白粉溶液清除掉池堤洞內的雜蟹。池塘消毒后,加入經60目的篩絹網過濾后的自然海水至80cm深,然后施加發酵后的雞糞,施加量為150kg/畝。(3)親魚來源和培育:親魚雌雄比約為1:1,體重500~1500g。采用光線、溫度、營養三因素綜合對親魚進行性腺促熟培育。通過鍋爐進行培 [查看詳情] |
鮮雜魚添加101濃縮料飼喂大黃魚試驗效果 [閱讀率:10488] | 07-10 |
使用101大黃魚專用濃縮料與鮮雜魚按1:10的比例進行混勻飼喂,比僅用鮮雜魚的對照組凈增加收益20.67%,且攝食能力強于對照組,體色更接近于天然色。但要全面推廣鮮雜魚配合101濃縮料的投喂方法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福建豐澤農牧飼料有限公司 林興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黃瑞 福建省新閩科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柳英 大黃魚系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黃魚屬(Larimichthys),俗稱黃魚、黃花魚、黃瓜和紅口等。近年來,隨著大黃魚人工工廠化育苗的成功,為大黃魚人工養殖提供了大量苗種,大黃魚海水網箱養殖已在全 [查看詳情] |
雙棘黃姑魚網箱養殖技術 [閱讀率:8065] | 06-26 |
1、魚種的放養:選擇體形勻稱、體質健壯、無傷無病、游動活潑、溯水能力強、全長70~90毫米的稚魚作為養成魚種。魚種放養搬運時,要帶水操作避免干露,盡量不使用手抄網撈魚; 2、日常管理:①分級養殖:選出不同規格的魚種進行分級養殖。第1級放養全長70~90毫米;第2級放養全長90~150毫米;第3級放養全長150~230毫米;第4級放養全長230~420毫米;第5級放養全長420毫米以上。 ②更換網衣:夏天網衣易污染,可每20~30天更換一次。冬季低水溫期,魚攝食量少、體質弱,盡量減少換網次數。換下的網衣,經日曬、拍打,除去附著物,也可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3天,清洗干凈后待用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戶如何提高大黃魚飼料利用率 [閱讀率:7840] | 06-23 |
近年來,隨著大黃魚養殖規模的逐年擴大和養殖數量逐年增加,大黃魚的價格也逐年下降,過去那種不計成本,怎么養都能賺錢的時代已不存在了。養殖戶應從減少死亡率,提高飼料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降低養殖成本,否則將是高投入低產出,甚至虧本。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60%~70%。因此,從提高飼料利用率方面來降低成本尤為重要。筆者經過了解,總結了以下幾點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方法:一、選擇有利的養殖海區大黃魚為暖溫性近岸魚類,適宜鹽度范圍17‰~28‰之間,對水的溶氧量要求在5.0毫克/升以上,pH值以8.0為宜;達不到這些要求,大黃魚食欲大大降低,所投飼料就會浪費。因此,新養殖戶應盡可能選擇在流向平直而穩定的海區養殖 [查看詳情] |
海水養殖區大黃魚“不明病因”疾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7801] | 06-14 |
近年來,在海水養殖區大黃魚常出現一種不明病因的流行疾病。這種疾病常發生于50克~100克體重的魚體,沒有明顯癥狀(如爛鰓、爛尾、出血等)。鏡檢沒有寄生蟲感染;吃食正常,沒有腸炎癥狀;肝脾沒有顯著腫大。但多見肝臟顏色較蒼白,少數腎臟有些腫脹、充血、有節樣物,部分魚有下頜發紅現象。 這種疾病一旦發生,便會傳染,特別是同一網箱的魚,幾天內死亡率可達10%~70%不等,然而同一水體中的其他網箱可以不發病,或僅有少量發病。 從發病的季節來看,這種病通常出現于春季氣候多變時,特別是許多養殖戶在冬季給魚停食,造成魚體瘦弱時,更易發生此病。夏季高溫季節的發病率也很高。 以往養殖戶單純 [查看詳情] |
大黃魚幾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閱讀率:9980] | 08-07 |
一、白點。ù碳る[核蟲。 1.病原:刺激隱核蟲,又稱“海水魚小瓜蟲”,屬纖毛動物門小瓜蟲類。蟲體為卵圓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勻一致的纖毛! 2.發病癥狀:蟲體主要寄生在大黃魚的體表、鰓和鰭條上。發病初期,肉眼可見病魚尾鰭和胸鰭上有白點,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擴展到體表和鰓部,白點增多形成一層膜,俗稱“白點病”。病魚急躁不安,或沿池壁圈游,或跳躍竄出水面,或往池壁上沖撞摩擦,嚴重時鱗片脫落、肌肉發炎、潰爛,眼睛白濁、食欲下降、身體消瘦、行動遲緩,最后因鰓組織被嚴重破壞,呼吸困難,窒息死亡! 3.流行情況:每年3月中旬~8月,水溫為15~30℃最為流行。育苗室水溫25~30℃,尤其是20日以 [查看詳情] |
大黃魚病害的初步診斷方法 [閱讀率:8373] | 08-07 |
診斷是魚病害防治的首要環節,只有正確診斷才能對癥下藥。大黃魚病害發生的廠因多種多樣,但歸結起來,主要由病原體的侵襲、魚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環境的變化等三個要素所決定。要弄清這些要素的致病機理。主要的診斷與處理程序: 1、觀察體表癥狀,取鰓、鰭、體表粘液;打開體腔,觀察內臟癥狀,并取腸、肝臟等,用解剖鏡或低涪顯微鏡,檢查有無寄生蟲! 2、若未發現寄生蟲,就再回過來了解環境條件、投懼與攝食情況、施藥情況,從中分析是否屬于細菌性病體致病,或環境條件營養障礙致病,并采取相應措施! 3、當兩種致病因素之間的鑒別有困難時,可同時采用綜合方法進行防治。因為魚體在發病過程中常常存在原發性與繼發性的交叉 [查看詳情] |
網箱養殖大黃魚時本尼登蟲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7815] | 08-07 |
一、病害癥狀 部分魚體表有白點,并擴展成白斑塊,有的魚體整個尾鰭潰爛,眼睛變白,似白內障癥狀,嚴重者,眼球紅腫充血突出或脫落,體表肌肉潰瘍,頭部磨損呈蜂窩狀裸露,充血發炎,病魚焦躁不安,不斷狂游,或磨擦網衣使鱗片脫落,造成繼發性感染,食欲減退,有的呆滯于水面,體力衰弱,游動遲緩,陸續死亡! 《、病原診斷及特征 刮取病魚白斑部位的鱗片、鱗條及粘液,用解剖鏡(5×10)觀察,發現有不斷蠕動的蟲體,呈橢圓形,背腹扁平,前端兩側各具一吸盤,后端有一固著器,有3對中央大鉤、8對邊緣小鉤,口在前吸盤之后,不斷吞食,下接咽及2條樹枝狀腸,在口的前方兩側有2對眼點,外觀蟲體為半透明狀,其形態特征酷似本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之刺激隱核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373] | 08-07 |
近年來,大黃魚養殖蓬勃發展,成為福建沿海主要養殖魚類之一。隨著養殖面積和放養密度逐漸加大,病害的種類也隨之增多,發病次數日趨頻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極大地限制了大黃魚養殖業發展。其中由刺激隱核蟲引起的白點病在大黃魚人工育苗、養成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病害,影響了大黃魚成活率,給養殖者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通過對福建省霞浦、寧德、福清、羅源等地接診試驗、調查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較為有效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現總結如下! ∫、材料與方法 1996年-2000年,從福建省霞浦、寧德、福清、羅源等地獲得人工培育的大黃魚仔、稚魚,網箱、池塘養殖魚種。取體表白點或鰓部粘液制成水封片在低倍顯微鏡下連續觀察, [查看詳情] |
大黃魚網箱養殖技術 [閱讀率:10904] | 08-07 |
為推廣網箱無公害大黃魚養殖技術,我們在福建省三都灣內的鹽田港溪尾海區開展了生產性網箱養殖大黃魚試驗,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網箱的設置 1、海區的選擇 養殖網箱設置在三都灣內的鹽田港溪尾海區,附近有山阻擋,風浪。較小,海區最大流速2.0米/秒,東西流向且平直,無洄旋流,海區水質符合NY5052-2001《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國家農業標準,上游無工業“三廢”等污染源,養殖期間未發生赤潮。養殖海區水深都在6米以上,底質為泥沙質,年表層水溫在8-30℃間,鹽度在20‰-25‰,透明度在1.0米左右! 2、網箱的布局與設置 (1)網箱布局:設置海區共有網箱近2000個,其中駐 [查看詳情] |
大黃魚成魚的網箱養殖技術 [閱讀率:8539] | 08-07 |
網箱的設置與規格大黃魚養成階段的網箱設置與魚種培育階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網箱的規格與網目大小隨著魚種的長大而改變。養成網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間,網眼大小在20mm~60mm間。為避免魚體擦傷,網衣材料選擇質地較軟的結節網片為好! ◆~種的放養 。1)魚種的選擇。放養的魚種應選擇體型均稱,體質隨壯,體表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的魚種。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計劃當年達到400g以上規格的,放養的魚種規格要在100g左右! 。2)魚種的運輸。魚種的運輸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車、魚簍、水箱、塑料袋充氧等方法。而作為生產性的批量長途運輸,以活水船運輸為佳。運輸魚種一 [查看詳情] |
高溫季節大黃魚網箱養殖應注意些什么? [閱讀率:8342] | 08-07 |
目前正處高溫季節,是網箱養殖大黃魚一年之中攝食最旺盛,生長最快,同時也是病害多發的季節,搞好這段時間的飼養管理,是獲得當年養殖豐收的重要環節。結合往年高溫季節的飼養管理經驗和發病死魚發生規律,福建省與蕉城區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專家組提出如下幾點技術管理措施,供養殖戶參考。 1、注意餌(飼)料的質量與投喂方法:嚴把飼料質量關,力戒購買變質餌料。冰鮮餌料在夏季易變質,要避免日曬和在海水中浸泡,應在去除冰屑后帶凍加工。還要謹防投喂不法販子用福爾馬林“保鮮”過的餌料。高溫季節建議改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經質量認證的配合顆粒飼料。顆粒飼料存放時要避免日曬和雨淋而變質,使用前要檢查生產日期與保質期, [查看詳情] |
大黃魚仿生態養殖技術 [閱讀率:9515] | 08-07 |
一、仿生態養殖概要 1、池塘條件 選擇海水圍塘,面積3--6公頃,呈長方形,水深2——5米,溝深1.5—4.5米,池塘滿池蓄水平均水位0.8-1米,最深在3米以上,灘面可蓄水0.8米,全年每日均可進排水。養殖區常年海水比重為1.0150—1.0190,PH:7.2—8.4,DO≥4mg/L,WT:2—35℃。在塘中可混養對蝦、白蝦、梭子蟹、蟶子,以提高水體利用率。在魚種入池前7——15天,用生石灰每畝10——30公斤消毒滅菌。 2、苗種選擇及運輸 一般選用魚種規格為80-1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放苗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經過五個月的養殖可達到商品規格(400克以 [查看詳情] |
大黃魚網箱養殖面臨的困難 [閱讀率:9079] | 08-06 |
今年以來,我國最大的大黃魚網箱養殖基地閩東的不少老養殖戶開始退出海面,堅持下來的不少人也惶惶不安,擔心血本無歸不敢增加投入,且隨時準備改換門庭。大黃魚養殖面臨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網箱布局不夠合理。在發展海上養殖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大黃魚養殖網箱發展呈無序、無度、盲目狀態。成千上萬的大黃魚養殖網箱連片設置,密集于某一水域,通道少而窄,造成水流不暢,大量污物、淤泥日積月累,致使“海底上升”,低潮時,有些海區的網箱箱底還經!坝|底”,海水交換率小,海水水質惡化,死魚事件不斷發生,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侨粘9芾聿粔蛞幏。養殖戶把大量的殘餌殘渣,生活污 [查看詳情] |
大黃魚養殖技術 [閱讀率:17359] | 08-06 |
大黃魚是我國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經濟魚類,因其肉質細嫩、鮮美而深受人們歡迎。在此,我們把大黃魚的養殖技術介紹給廣大養殖戶。 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 4/15公頃(4畝)為宜,底質為泥沙質,南北向,長寬比例4:1。池塘深度2米,最高水位1.8米。水質要清新、無污染,海水鹽度2%以上。池塘要配備機械提水設備。 前期管理:清淤和消毒 2月份,對池塘清淤10厘米,每1/15公頃(1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對池底消毒。3月上旬開始進水,1星期后池水深度達1.2米以上。進水40厘米左右時,每1/15公頃水面施尿素1千克左右,以后根據水色及池水的透明度,適當增施化肥,使池水保持黃綠 [查看詳情] |
海上養殖大黃魚需走新路 [閱讀率:10269] | 08-06 |
提起閩東,人們就會想到美味可口的大黃魚。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人工養殖大黃魚成功后,它就成了閩東人民致富的希望。如今,經過多年的耕海牧漁,寧德市大黃魚人工養殖已發展到了26萬箱,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黃魚繁育和網箱養殖基地,產值達20多億元,帶動了飼料加工、交通、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幫助30多萬沿海農民實現了小康夢。從“資源衰竭”到“生財之道”,大黃魚寄托了閩東沿海人對未來的許多夢想。 但是,隨著內海灣網箱數量的猛增,海域污染引起的大黃魚大面積死亡,已經使大黃魚養殖成了高風險、低利潤的行業。最近,記者走訪被稱為閩東“大黃魚之父”——大黃魚人工養殖的首創者劉家富時,劉家富對此十分焦慮:“出現這 [查看詳情] |
黃姑魚簡介 [閱讀率:8825] | 08-06 |
[地方名] 羅魚、銅羅魚、花蜮魚、黃婆雞、黃姑子、黃鲞、皮蜮、春水魚! 形態特征] 黃姑魚外形與小黃魚相似,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300~700克。體延長,側扁,頭鈍尖,吻短鈍、微突出,無骸須也無犬牙,上頜牙細小,下頜內行牙較大,骸部有5個小孔。體背部淺灰色,兩側淺黃色,胸、腹及臀鰭基部帶紅色,有多條黑褐色波狀細紋斜向前方,尾鰭呈楔形! 產地、產季]我國黃、渤海、東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在浙江、江蘇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為黃姑魚漁汛;山東、遼寧、河北等省漁汛期則是5-7月份! 經濟價值] 屬經濟魚類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質19.3克、脂肪3.2克。刺少,肉質堅實呈蒜瓣型, [查看詳情] |
大黃魚簡介 [閱讀率:12029] | 08-06 |
大黃魚(石首魚科)Pseudosciaena crocea [地方名]黃魚、大王魚、大鮮、大黃花魚、紅瓜、金龍、黃瓜、黃金龍、桂花黃魚、大仲、紅口等。 [形態特征]體長橢圓形,側扁。一般體長30~40厘米,尾柄細長,其長為高的3倍多、頭大而側扁。背側中央枕骨棘不明顯。額部有4個不明顯的小孔、背部和臀鰭的鰭條基部三分之二以上被小圓鱗,背鰭起點在胸鰭起點的上方。 [產地、產季]大黃魚屬于亞熱帶性魚類,通常生活在我國近海60米以內沿岸淺海的中上層。浙江、福建沿海和廣東瓊州海峽東部全年均能見到。其漁汛旺季在浙江、福建沿海,每年以4至6月為主。廣東沿海是10月至12月上旬為主要漁獲期 [查看詳情] |
鮸狀黃姑魚的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7091] | 07-11 |
鮸狀黃姑魚雖然抗病能力較強,但在人工條件下也會發生疾病,現介紹如下: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桿狀細菌 癥狀: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外界刺激反應遲鈍,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捕起病魚觀察,可見病魚鰓蓋內表皮膚充血發炎,鰓絲粘液增多、腫脹,部分呈淡紅色,淤血處呈紫紅色,并可見小出血點。鰓粘液呈淡黃色。 流行情況:池水溫達到25-30℃時,易發生此病。 防治措施:進入高溫季節,每15天用10-20Kg生石灰全池遍灑,應在晴天上午進行。 2.豎鱗病 病原:水型點狀假單胞菌。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魚體發黑,受傷魚鱗片豎起,鱗下積有半透明液體,嚴重時鱗片脫落;病魚的鰭基部充血,腹部膨大,腹腔內 [查看詳情] |
鮸狀黃姑魚繁殖技術 [閱讀率:6950] | 07-11 |
鮸狀黃姑魚,隸屬于石首魚科黃姑魚屬,閩、粵沿海漁民俗稱魚免 鱸,體重可達25公斤-30公斤,肉味鮮美,魚鰾還具有藥用價值,暢銷于國際市場。網箱養殖鮸狀黃姑魚具有生長快、抗病力強等優點,在閩、粵沿海放養當年人工魚苗,經189天網箱養殖,最大體重可達1.15公斤,經360天養殖最大體重可達1.65公斤,成活率達到93.4%。 一、親魚精養 魚免 黃姑魚親魚的培育不等同于成魚的養殖,培育優質的親魚必須精心管養。放養親魚的密度控制在1尾/立方米-1.5尾/立方米以內,使親魚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親魚的飼料質量和日攝食量至關重要,必須選用營養價值高的藍圓魚參、金色小沙丁魚、狗母魚類和竹莢魚作為親魚的日常飼 [查看詳情] |
淺色黃姑魚人工育苗技術 [閱讀率:7665] | 07-11 |
淺色黃姑魚(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絲鯢,隸屬于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該魚肉質細嫩,口感獨特,味道鮮美,其鰾是名貴的中藥補品。淺色黃姑魚屬于溫水性的魚類,適溫范圍8-33℃,最適生長水溫為24-29℃,產卵水溫24-28℃,性成熟年齡為Ⅱ齡,生長適鹽范圍10-40。 1.親魚選擇和培育 淺色黃姑魚親魚選擇Ⅲ齡,體重2.5千克以上,健壯無傷,體表完好的健康個體做親魚,雌雄比例為2∶1,每年3-4月份置于海區網箱中進行強化培育,網箱規格3米×3米×3米,放養密度為15-20尾/箱,選用優質新鮮或冰凍的藍圓鲹、沙丁魚、烏賊等優質的飼料魚投喂,并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E [查看詳情] |
鮸狀黃姑魚養殖技術 [閱讀率:7418] | 07-11 |
1.池塘條件:凡原海水養殖對蝦的精養池、沉淀池, 鹽場的初級蒸發池均能養殖該種魚類。精養池塘需經過清淤、消毒。在養殖過程中能夠保持池塘水的鹽度穩定(14‰-33‰)。 2.養殖方式 2.1單養池塘:5月中下旬,當自然水溫升至15℃左右時,可投放2.5cm以上的魚種,放養密度為300-500尾/畝,經過120天以上的養殖,平均體長可增長到30-40cm,體重可達400-600g/尾,與在同一環境下養殖的鱸魚相比具有明顯的生長優勢。 2.2鮸狀黃姑魚與對蝦混養:在同一池塘內養殖東方對蝦與鮸狀黃姑魚,放蝦苗前,可用攔網把池塘攔成兩塊,一塊占全池面積的4/5,于4月底或5月初放東方對蝦,另一塊1/5 [查看詳情] |
鮸狀黃姑魚的生物學特性 [閱讀率:6953] | 07-11 |
鮸狀黃姑魚(Nibea miichthioides)屬石首魚科,黃姑魚屬,俗稱鮸鱸,主要分布在我國浙江、福建、廣東等亞熱帶海域。 鮸狀黃姑魚的外形與日本黃姑魚相似,均有頰孔六個,但與日本黃姑魚不同的是,尾鰭楔形,眼大,頭長為眼徑的5.4倍,體呈青灰色,側線鱗明顯。 1.棲息習性:鮸狀黃姑魚平時喜歡在水中下層,在攝食活動時才游到上層,在饑餓或繁殖季節也會游到水上層。親魚在繁殖季節夜間和白天都會在上中層活動。鮸狀黃姑魚的性情比較溫和,很少跳躍,能與鱸魚、梭魚等魚類混養。 2.生長與發育:鮸狀黃姑魚體長在20cm之前體長增長明顯,但體重增加不明顯。當體長達到20cm以上時,隨著個體的生長發育,體重 [查看詳情] |
如何提高大黃魚飼料利用率 [閱讀率:3710] | 02-07 |
近年來,隨著大黃魚養殖規模的逐年擴大和養殖數量逐年增加,大黃魚的價格也逐年下降,過去那種不計成本,怎么養都能賺錢的時代已不存在了。養殖戶應從減少死亡率,提高飼料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降低養殖成本,否則將是高投入低產出,甚至虧本。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60%~70%。因此,從提高飼料利用率方面來降低成本尤為重要。筆者經過了解,總結了以下幾點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方法: 一、選擇有利的養殖海區 大黃魚為暖溫性近岸魚類,適宜鹽度范圍17‰~28‰之間,對水的溶氧量要求在5.0毫克/升以上,pH值以8.0為宜;達不到這些要求,大黃魚食欲大大降低,所投飼料就會浪費。因此,新養殖戶應盡可能選擇在流向平直而穩定 [查看詳情] |